Board logo

标题: 回流:移民无奈的选择 加拿大是“艰难大”? [打印本页]

作者: sweetpie    时间: 2008-6-4 09:36     标题: 回流:移民无奈的选择 加拿大是“艰难大”?

大华商报    2008-06-04
一些移民朋友曾调侃加拿大是“艰难大”,这对新移民来说更是如此。根据加拿大社会发展理事会的报告显示,加拿大移民家庭的收入低于非移民家庭,有色人种的收入低于白人。而新移民的贫困现象尤其突出,他们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确,多数技术移民的头两年,职业无着,生活开支却比在国内高出不少。这些年龄多数在30以上,英语沟通能力还不过关的新移民,由于过往学历和经历不被承认,又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所以,基本上都难以很快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
不少在中国曾是优秀专业人才的移民,在本地却沦为体力劳工或苦苦经营着惨淡的小生意,维持着艰难的加拿大移民生活。他们从母国的优势群体如此迅速地沦落为弱势边缘群体,这种社会地位的急剧下滑和转换,是对移民群体自尊、自信、自爱的最大打击,也是他们选择回流的主要原因。
不过,回流之风并不始于大陆移民。1997年以前,不少香港居民纷纷移民加拿大,成为加拿大移民的最大来源。有些香港移民抵达加拿大后才发现,这里不但求职难,做生意也不容易。而香港在回归后依然稳定,于是坐满3年“移民监”的香港移民回流香港成为热潮,有人形容这是“迫于无奈叹回归”。加拿大驻香港总领事馆认为,香港的营商和就业机会、家庭和亲友团聚是吸引加拿大籍港人回流的主要原因。接着,回流风又吹向台湾移民圈。台湾移民回流和香港移民回流的原因基本上大同小异,即生意难做,工作难找。很多高学历的台湾移民不愿屈就于低薪工作,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在碰了一鼻子灰,或是勉强住满3年取得公民权后,即兴起 “不如归去”的念头。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起,大陆移民来加者人数年年增长,很快超过台、港两地及其它国家,成为加拿大最大的移民群体。他们也不例外,很快发现在加国找工很难,也不容易融入当地文化,加拿大经济和就业市场的吸引力不足,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在大陆移民热的同时,加拿大再次呈现了明显的回流潮。当初选择了移民路的人们,现在不少都走上了回归路。不过,移民的多数远不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单身人群,而是夫妻双双、儿女成行的有家有口者。去和留的选择就没有那么容易做了。
一些移民家庭为此采取了分居两地、空中飞人的“部分回流”模式。无论是全家回流、还是部分回流,是永久回流还是暂时回流,不同的人所做的不同选择虽在很大程度上有个人的理由,但也必然会受到时代、社会、经济、潮流趋势的影响。
回流只为居不易
来自北京的孟女士是2000年夏天拿到移民纸的。她说申请移民及得到批准时都没有想过回流的问题,总觉得有能力有才干,到哪里都能活得很好,移民后可能还会更好地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使人生更上一层楼。当时加拿大高科技的繁荣期已消退,IT、电讯业找工难的信息透过亲友和网络不断传来。
为了有更多的积蓄,他们一家又拖了大半年,继续原单位的工作,直到移民纸期限将到,才于2001年5月来温哥华登陆。孟女士说,差不多才来几个月,她和先生就做好了回流的准备。因为他们发现这里高科技大企业极少,新移民与本地人或老移民竞争很有限的就业机会实在很困难。这里招聘的岗位多为低级职位,而他们在国内从大学毕业起,奋斗了十来年,有了相当不错的社会地位和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从内心讲还是不情愿做劳工,不肯屈就。就这样,先生率先回流,趁着还能回原来的大公司,享受高薪,一副身份废了也不在乎的态度,她呢,觉得好歹出来了,一方面等着拿身份,一方面多少也学点东西,反正这一家人有她和儿子的加拿大身份就足够了。
2004年年底,孟女士的“移民监”算是坐完了,她说再有两个月她就彻底回流。问到回中国是否适应的问题,孟女士说:中国变化很大,朋友们的变化也很大,大家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同时中国的环境问题、有毒食品问题、诚信问题都会不习惯。但毕竟是那块土地生长的人,人也是环境的产物,时间一长也就会习惯。再说,回流主要是回去夫妻一起挣钱,等将来觉得有足够经济实力了,还是会考虑再回温哥华。
她认为回流的多数人群是为了生计,加拿大的海外资历认证一直还没有落实,移民不能公平就业;同时,这里经济不活跃,人流量低,消费习惯也与亚洲不同,经商和就业的市场也就不可能大。她说,不能说不留恋温哥华,但这里的生活对经济实力不够的新移民来说,还是比较艰难的,毕竟,一切都需要有经济基础,既然中国目前的挣钱机会较多,当然还是先回流为上策。
四海为家觅生机
同样也是来自北京的张女士,在海外已经漂流了很多年。她的丈夫是1989年到美国工作的,她于次年来到美国与夫团聚,并生了第一个女儿。1993年,夫妻俩迁到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后来又搬到了温哥华,再生了第二个女儿。
他们一家算得大陆移民中的“老侨”了,由于来得早,在北美时间较长,语言文化比起新移民来要适应得多,先生一直在主流的大公司工作,并非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回流的。张女士说,2003年先生决定回中国工作时,在这边的年薪是很不错的,只是觉得中国发展这么快,久居异国,多年不变,很想
回去试一试,尝试一下新的挑战。正好当时在广州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们夫妻过去在国内的同学现在都是很不错的中坚力量,于是先辞了这边的工作,由先生首先回流,看情况她再与女儿们过去。但一年后的今天,张女士的先生再次迁回阿尔伯塔省,重组工厂,开展加中林木业贸易。
谈起两边的比较,张女士说,从感情和文化上讲,自然是喜欢中国。加拿大的节奏太慢,很多事办起来拖拉。不过,她认为,回流与不回流,其实都与工作有关系。作为专业人士,哪里有对口的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就会在哪里安家。她也带孩子回国渡过假,感觉中国发展是非常快,但不觉得自己一定就属于哪一个具体城市。孩子们更是这样,在这里生长,中文水平有限,文化背景不同,很难说服她们回去。
张女士认为,加、美都是移民国家,在引进移民方面,制定相关政策时就已将第一代移民的语言适应能力、经济条件、工作水平考虑进去了,但在具体的管理和运作上,加拿大的一些移民服务机构存在较大问题,不能发挥应有作用,联邦的拨款并未真的用有所用。而移民本身的心态也很重要,其实任何地方都有易有难,取决于个人对人生的态度,自我调适的能力。在异国生活多年,未必就能很好适应故土的变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懂得享受生活,无论在哪里都会找到自己的快乐。
开弓没有回头箭
1999年底自上海移来温哥华的吴先生,比多数移民要幸运的是,未登陆之前,就经朋友介绍,有了这边一家公司的职位,他下机第三天就上班了。当然,第一份工作干得蛮辛苦,主要是当时英语还不太好,工作也劳累,不过,好在有了难得的“加拿大经验”。一年后,因IT行业走下坡路,他也第一次尝到裁员的苦处,在家一休就是半年多,当时也动过回流的念头,还没最后做决定,很快就有了第二份工作。目前他已在第三份工作上做得很不错了。回想起来,他很庆幸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因为在没有本地工作经验的前提下,找工是很难的,而第二份工却是既有经验,语言又有长进,同时了解了这边的职场文化,面试技巧,所以很容易就被录用了。他认为一旦进入职场,就会发现其实还是有较大的空间的,这里正规的公司福利好、培训、交流机会多,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很有好处。
对去、留问题的看法,吴先生是这样看的,他同意广大移民从前是中国社会的优势群体,从来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互相竞争的只是更高更好的生存质量,更大的生存空间或舞台。移民后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为生存而不得不屈就非专业工作,而且朝不保夕,这是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挫折,让人很沮丧和无奈,自尊心自信心迫使很多人选择回流的道路。但他又说:经过几年移民生活再回到中国,我们以往的辉煌却很难找回来了,换句话说,我们不再是过去的优势群体。原因是中国的发展太快,可谓一日千里,国内新生代早已成为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和精英分子,他们比回流的移民有年龄优势、更本土化,在新技术、新知识、新语言的掌握上与国际水平很接轨。与他们在同一平台上竞争,移民未必能取胜,即使跻入主流,也至多是二流地位。他说他认识的一对夫妇登陆时就有清醒认识:一年内找不到工作就走,找到就留下。因为一年回去,人脉关系还存在,对国情还不生疏,一切可以接续以往,继续向前。
吴先生最后希望广大的移民朋友,既来之则安之,一动不如一静,回流并不意味着能回到以往的优势人群之中,国内新兴力量的成长、久违生疏的国情、激烈紧张的竞争压力,几年移民生涯留下的异国文化烙印,都不见得有利于已届中年的回流移民们。如果人生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地折腾,老是处于被动地位,就会更感到失落和边缘化。
移民与回流,的确都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不同的移民当然有各自不同的考虑。不过,记者认为,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技术移民来说□如果我们能够调整好心态,多少变侨居心理为主人姿态,更多关心和参与社会和社区事务,力争为移住国作出更多的贡献□这样的移民人生就会比较积极,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舞台。同时,对加拿大政府来说,每年为吸纳移民而制定的政策及用于引进和安置的经费,都经过了仔细的评估和考量,主流社会如果不能善用移民,做到人尽其才,造成大批人才回流,这对想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拓展海外贸易的加拿大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所以,回流的矫正还需要改善加拿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而不是停留在对华人过多的指责上。相反,如果主流与移民、政府与民间一起努力,改善经济表现、打破用人陈规,使移民得以发挥潜能作用,安居乐业,这将是移民之福.
作者: andyoscar    时间: 2008-11-4 18:33

好文章




欢迎光临 论坛首页 (http://mail.victoriabbs.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