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开悟明心如何印证?(下)
二、如何用現量和比量來印證所悟的是如來藏?
真悟者必定是經過真參實修的過程,經過一念相應如來藏之後,必定能夠現前觀察,有現量和比量的經驗。因為第八識如來藏的體性與一念不生的意識心不同,如來藏是常住法,而意識心是因緣和合後才出生的,意識心在「正死位、眠熟位、悶絕位、無想定、滅盡定」五位中當中都會斷滅。而開悟明心的真心如來藏,在睡著無夢時,在父母未生前,在死亡之後都依舊存在、五位中都常住不滅!真悟者必定能現前觀察行住坐臥時,乃至有情眠熟時,第八識如來藏是如何運作的。
又真實證悟如來藏的人,一定可以現觀如來藏的功能體性,是如經典中所說的一樣,是如六祖大師乃至禪宗祖師所說的一樣,是有能生萬法的體性、是本來自性清淨的體性,是不生不滅的體性。
三、真悟者必須具足圓滿菩薩前五度的福德與般若正知見等觀行修行,且必須有未到地定的功夫,與斷我見實證初果的功德
真實證悟的菩薩必定有菩薩六度的修行,如果沒有,那儘管他知道瞭如來藏的表相密意,他也不是真正的開悟,因為沒辦法真實地的轉依。
《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所判:「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
也就是說,菩薩要先修行一劫、二劫乃至十劫才能滿足十信位的修行,十信位的菩薩就是「信不退」的菩薩,這樣的菩薩絕對不會歸依外道,一定會發菩提心而進入初住位。接著初住到六住就要修六度波羅蜜,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度。也就是說菩薩要努力布施、要受菩薩戒,要忍辱和精進,要修禪定─「未到地定」的功夫,然後再薰習般若正知見,如此具備前面的條件之後,才能進入第六住位,接著修第六般若波羅蜜多時開悟明心,也就是「般若正觀現在前」,並且被諸佛菩薩和大善知識所攝受,才能進入第七住位的「常住不退」之位不退。
1.有人可能會問說:「為什麼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呢?」
因為開悟明心至少具足斷我見實證初果,這兩種功德都必須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否則都容易退轉。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53:「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此即名為聖所愛戒。」(CBETA , T30, no. 1579, p. 590, c3-5)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也就是說開悟的菩薩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他必定有未到地定的功夫斷了我見,因此能夠破壞一切惡戒種子,所以能夠不墮惡道。
2.又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需要持戒和布施、供佛、護持正法修福德呢?」
因為《金剛經》中也說過,能夠對此經如來藏生起信心,以此第八識如來藏為真實者,都是不只在幾尊佛前種善根,都是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善根了。
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由此可知,開悟明心的菩薩一定經過長時間的累積福德,並且他也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因為他有實證初果的解脫功德,他有未到地定的功夫能使他不退轉,因此就如彌勒菩薩說的,他能夠把一切往生惡道的惡戒種子永害;這樣的菩薩就不會造惡業,一定能夠持守五戒乃至菩薩戒。如果有人自稱開悟,但卻在喝酒抽菸犯了五戒,那我們就知道這樣的人絕對不是真悟者。
佛陀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600中開示說:「善勇猛!唯性調柔極聰慧者,乃能攝受如是法門,若不調柔極聰慧者,此甚深法非其境界。善勇猛!我為有情斷諸疑惑,故說如是大般若經。」(CBETA, T07, no. 220, p. 1110, a8-14)
也就是說一定要心性調柔具有菩薩種性,並且又有般若正知見極聰慧者,才能夠攝受如此法門,如果心性不夠調柔又不聰慧者,那就無法開悟明心了。
結論:由上述幾項的說明,我們都知道開悟明心必須要能夠經過經典的印證,能夠經過禪宗真悟祖師的公案或開示之印證,能夠現前觀察如來藏的功能體性是不同於意識虛妄心的,能真實驗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並且開悟明心者的福德也必須圓滿具足,必須修行菩薩六度,能夠有布施、持戒等前五度的福德,有未到地定的功夫,有現前觀行五陰十八界的生滅虛妄而斷我見實證初果的功德,相信有智慧的您一定能夠分辨出,而不會被錯悟的人誤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