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花旗银行出险说明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花旗银行出险说明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中国网    2008-11-24

  在全美国规模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花旗股价连续暴跌之后,该公司的命运引发了市场广泛的担忧。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公司股价暴跌往往意味着相关品种真正的麻烦,雷曼、贝尔斯登到“两房”,无不是二级市场先知先觉,进而伴随着公司基本面发生天上地下的根本转变。
  
  现在似乎轮到花旗了。
  
  不过,与投资银行或者保险公司出险不同,商业银行中的“老大”花旗集团出险或许意味着更深刻的问题,市场的又一轮新麻烦或许要开始了。
  

  传统“拯救者”花旗竟然需要被拯救
  
  花旗集团引发人们的关注绝非偶然,作为近二百年的一家老店,花旗向以持重著称,尤其以抗风险能力和利用周期低点实现扩张而闻名——1955年花旗银行的前身纽约城市银行即通过与第一国民银行合并成为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其间还收购了国际银行(International BankingCorporation)、农民贷款与信托公司(Farmers' Loan and TrustCompany);1980年代,花旗又连续兼并了大来信用证(Diners Club)、加州忠诚储蓄银行(FidelitySavings)、芝加哥第一联邦银行(First federal of Chicago)、迈阿密比斯肯联邦银行(BiscayneFederal)、华盛顿特区的国民永久储蓄银行(National PermanentSavings),至1992年花旗联邦储蓄银行(Citibank,FSB)成为全美最大;1998年,花旗再启收购完成合并旅行者集团,随后又接连收购了日本日兴证券、欧洲美洲银行(EuropeanAmerican Bank)、黄金州银行(Golden State Bancorp)和墨西哥巴拿美克斯金融集团(GrupoFinancieroBanamex)……最近三十年来,无论是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的日本和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0年后的种种经济及金融危机,都没有停止花旗在全世界并购和开发新市场的脚步。
  
  一系列的收购使花旗集团能够将业务推广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并能够为超过2亿客户服务,高居《财富》世界500强的第17位。几乎在所有的危机关头,能够洁身自好的花旗都会以拯救者形象出现。从来还没有人想过,完美的花旗有一天也会问题资产缠身,而且需要来自政府的援助。
  
  “一揽子”拯救计划恐难解决所有麻烦
  
  据国家广播公司(NBC)报道,经过近两个昼夜的谈判,11月23日,美国政府终于同意财政部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向花旗集团提供一揽子救助方案,其中包括注资200亿美元,并对其提供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商业房地产贷款在内的总计3060亿美元债务的担保。这个计划的内容与市场预期基本持平,也似乎能够覆盖花旗已披露的资产损失数额,但由于政府入股的条件较为“苛刻”,笔者认为,所谓的“一揽子”方案尚难以根本解决市场的忧虑和担心。
  
  一方面,花旗集团承诺,将向政府所持股份提供年利率8%的股息作为回报,但在未来三年里,如果没有美国财政部、美联储以及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的同意,花旗集团每个季度对其他普通股东的分红不得超过每股1美分。这可能持续打击花旗普通股东信心并引发其股票在二级市场更严重的震荡。
  
  另一方面,为了缓解困境,花旗将不得不选择出售部分业务或资产来缓解困境。但作为一家在20个新兴市场国家市场占有率接近6%的国际化金融机构,止损的时机难言合适。众所周知,此轮危机尽管给美国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但多数业内都预期欧洲和新兴市场将在新一轮萧条与市场疲软中受损严重,这无疑导致花旗的经营体系面临系统风险,难以在美国和非美业务间做出取舍。
  
  最令人忧虑的是,花旗实在太大了,牵连了太多的国家、太多的客户和太多的资产,2007年的花旗年报就曾显示,仅在其国际消费金融业务下,就增加了258家分支机构、300万零售客户和420万信用卡客户,这些客户是否会信任资金已经捉襟见肘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是否会信任美国财政部的注资与担保承诺,都尚是个未知数。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生活实在很奇妙,想美好的事情,美好的事情就会来。但是依据市场的经验,当多数人秉持善良、纯洁的愿望的时候,现象往往却会走向反面。次贷危机以降,这类事例屡见不鲜。我们真诚地相信,花旗集团作为商业银行中的最强者,其经营质素较之已破产的22家金融机构当然不可以道里计,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花旗,现时冷静地保持谨慎似乎会好过热切地表达乐观。

TOP

发新话题